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安庆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2-02-09 00:00 作者:admin 浏览:
【字体大小: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安庆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市编办主任查鹏在全省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近年来,安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着力构建公益服务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一、敢为人先,在科学分类中规范事业单位管理


为妥善解决因历史原因形成的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不合理,政事、事企不分,职能不清,管理不规范,人员编制庞大,财政供给压力较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2002年即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事业单位新的分类,初步实现了事业单位的科学分类及按类别规范管理。一是全面清理。在对全市事业单位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任务相近或设置重叠的单位予以裁并,对工作任务长期不足、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的单位予以调整,对任务已经完成或因形式任务变化不需设置的单位予以撤销,对具有企业性质、能够完全进入和应该进入市场的事业单位不再列入事业单位管理序列。通过全面清理,共合并和撤销事业单位101个。二是科学分类。依据事业单位主要职责任务和服务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管理型、公益型、社会服务型和生产经营型等四个类别。据此,将市直336个事业单位界定为:管理型29个,公益型128个,社会服务型69个,生产经营型22个,经费来源实行企业化管理46,不再列入事业单位序列42三是分类管理。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事业单位管理。对管理型单位,重点是依法依规配置其管理职能;对公益型和社会服务型单位,主要是强化其服务功能;对生产经营型单位,主要是实行转企改制,使其脱下“事业外衣”,成为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二、大胆突破,在转企改制中重塑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市场主体


2004年开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大力推进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一是深入调研论证。市编办会同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全市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初步意见,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决定首批对全市70家事业单位实施转企改制。二是精心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深化改革推进委员会,市委书记担任推委会主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直3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从市直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办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大会,市长作动员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各主管部门和改制单位根据要求也成立了转企改制工作组,在动员发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了改制方案。三是提供政策保障。相继出台了《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意见》(庆发〔200417号)和《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程序》(改推办〔20057号)、《关于市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机构管理等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庆编办〔200533号)等19个配套文件,涉及资产清算、债权债务处置、身份转换补偿、职工养老保险等方面,为深入推进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四是加强服务督查。为消除改制过程中少数单位和职工的抵触情绪,各级领导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时化解矛盾。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市推进办认真研究,提出对策,帮助协调处理好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工作,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改制工作质量和每个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截至2008年底,70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全部完成了转企改制,收回事业编制4300余名,生产经营性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只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5%


三、主动作为,在体制机制创新中激发事业单位活力


我市除扎实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行业体制改革外,还以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进相关改革,使事业单位在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上焕发出新活力。一是推进管办分离。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先后对市杂技团、市京话剧院、市黄梅戏一团、再芬黄梅戏剧院等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实施转企改制,彻底将文化部门“既管又办”扭转为仅负责监管。4家剧团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疏通经脉后,体格也越来越强壮,开辟了崭新的市场天地。改革以来,已演出10000余场,足迹遍及23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和国外,进京演出10多次,效益比改革前成十倍以上增长。二是创新供给方式。我市注重改变“建机构养人员办事情”的传统方式,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采取“以事定费”、“以费养事”等方式支持公共事业,保证财政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如,2004年市编委即专门发文要求机关事业单位新进工勤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实行劳动合同制;光荣院只核定7名编制用于管理人员,其余人员全部实行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三是扎实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近年来,先后建立健全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公平公开、程序较为规范的事业单位招聘制度;基本建立起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基础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行收入分配制度和绩效工资改革,先后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职工兑现了绩效工资。


四、与时俱进,在加强管理中构建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新格局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加强事业单位管理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延伸。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断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大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努力构建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新格局。一是总量管理促公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分类调控”。在机构管理上,坚持按“撤一建一”原则设立事业单位,严格控制新增管理型事业单位,一律不设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对确需设立公益性事业单位,而又无法撤销其他单位的,严格在全市总机构数中统筹考虑,并逐步落实“撤一建一”要求。在编制管理上,按照事业单位职责任务变化和需求,坚持在总量控制下优先满足公益性事业单位需求。如设立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所所需编制,分别从市卫生监督局、市药检所和其他整合事业单位收回的事业编制中调剂解决。二是标准管理强公益。为加强国家和省还没有出台相关机构编制标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我们按照其承担的职责任务和自身特点,结合行业建设标准和规范,探索制定了有关类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并严格执行。截至目前,我市已出台《安庆市博物馆和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组织机构和编制标准(试行)》、《安庆市采供血机构和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等7个标准,对于进一步加强公益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三是动态管理优公益。总量控制下的动态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发挥其社会公益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我市坚持以优先发展、重点保证人民群众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机构编制总量下的动态管理,优先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食品安全、环保等公益事业的机构编制配置,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如为满足市区范围扩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及时对市环境监测站人员编制进行重新核定;市医鉴办、市血站增加职责任务后,及时从空编较多的市血防所调剂增加编制


五、乘势而上,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再上新台阶


十年来,通过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我市事业单位布局进一步优化,结构日趋合理,提供公益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颁发后,我市迅速行动,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一是强化学习宣传。市委、市政府和市编委及时组织学习中发〔20115号及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在认真总结多年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经验教训基础上,研究谋划和部署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明确提出继续当好全省改革排头兵目标;全市机构编制系统深入开展多形式学习宣传活动,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和肩负的重要责任,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各项工作。二是健全领导体系。为切实加强对我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组织、宣传、编办、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各辖区政府常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安庆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编办,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健全工作机制,为改革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深化清理规范。我市市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经过2002年和2010年二次清理,特别是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已基本完成,本轮清理规范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省委、省政府文件部署,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予以规范,以及对少数单位实施撤并,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为分类奠定坚实基础。截至去年年底,已对规模小、服务对象单一、职责相近和因部门所有而重复设置的市招生办、市自考办、市化工技校、市电子技校等12个事业单位实施了合并,并打破部门壁垒,将职能任务相近的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市科技图书馆)与市图书馆合并为新的市图书馆对职能转移、人员少的市自考辅导中心等3个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全面完成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保留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重新确认和规范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四是谋划改革思路。中发〔20115号文件印发后,我市在系统总结和梳理近年事业单位改革经验基础上,研究提出我市分类改革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拟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选择教育、卫生等行业和部分县(区)开展模拟分类,努力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认定和备案,积极开展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体制机制的重要转变,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涉及面广,难度大。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全面总结前期改革经验,正确处理好改革目标与分步实施的关系,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