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四川省内江市委编办“3×3>9”模式 持续做好“岗编适度分离”工作

发布时间:2021-11-11 08:49 作者:网站管理员 浏览:
【字体大小:

四川省内江市委编办紧紧围绕“政策引导、区域统筹、城乡共进、均衡发展”的原则,加快构建岗编一体向岗编适度分离转变,实行编制在各部门,岗位在基层一线、管理在基层一线、服务于基层一线的管理体系,用好用活编制资源,充分挖潜增效,保障基层人才编制力度,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新内江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一、构建三个“聚焦”,确保人才“引得进”。认真抓住重点领域、扭住关键环节、打破瓶颈障碍,紧扣“促发展、惠民生、强服务”工作主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推进岗编适度分离工作。一是聚焦紧缺急需人才。积极探管理索在经济发展领域开展岗编适度分离工作,着力引进视野开阔、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该办与重庆市荣昌区委编办签署了《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内荣机构编制合作协议》,重点从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园区建设协同发展、推进人才培养协作等五个方面开展合作,组建了推进服务中心、内江市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服务中心等部门,通过开展岗编适度分离人才聚集行动,促进优秀人才到重点领域干事创业。二是聚焦专业型人才。坚持把惠民生作为岗编适度分离的工作遵循,实施县乡编制资源统筹,切实破解基层乡镇(社区)教育卫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实行乡镇中小学校教师“县管校聘”,将教师从“学校人”改变为“系统人”,实施专业教师“走教”机制。同时整合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建立医联体管理模式,县级医院统筹管理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实行编制在区县级医院、人员在乡镇(社区)卫生机构工作,让群众花最少的钱享受更优质的专家服务。三是聚焦服务型人才。针对过去“乡镇有责无权、管事不管人”的问题,整合区县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编制,在乡镇设置农业、林业、水利等派驻工作站,派驻人员采用乡镇负责日常管理、区县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以乡镇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模式。统筹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和充实社会环境保护等服务力量,组建农村社区服务合作社、公共服务工作站等窗口,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二、构建三个“完善”,保障人才“下得去”。实行岗编适度分离、促进干部人人才向基层流动,在基层真干事、干实事、办成事,关键靠政策制度、靠激励措施,努力实现干部下基层由“要我去”到“我要去”的思想转变。一是完善政策规定,规定人才“必须去”。加强对岗编适度分离工作人的管理,明确日常管理、考核晋升、经费保障等内容,健全完善干部人才服务基层的机制。在评聘行业职称和职级晋升时,将派驻基层工作经历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落实教师轮岗交流制度,要求城镇中小学校任职满规定时间进行交流轮岗,重点向乡村和薄弱学校流动。选派有经验的城镇学校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定期到贫困山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进行“三区支教”。二是完善保障措施,引导人才“愿意去”。制定岗编适度分离干部人才探亲、差旅报销、食宿安排等配套制度,为在乡镇工作的干部人才每月发放一定的交通补贴、工作补贴,着力解决住房、食堂、交通等问题,对派驻基层工作一定年限且表现优秀的人员,优先统筹解决提拔、职务晋升等奖励,确保派驻人才留得住。定期开展“交心谈心”,想尽办法解决派驻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主动去”。制定岗位与编制适度分离促进干部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基层干部奋发等配套制度,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称评聘的“硬指标”,在年度考核、表扬激励、荣誉评比方面向派驻人员倾斜。提高派驻乡镇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为推动干部主动到基层任职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医支教。

三、构建三个“提升”,保障人才“用得好”。为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拓宽干部人才干事创业舞台、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了新的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提升机构编制效益。坚持放大机构编制效应,推进岗编适度分离工作。按“人才派遣”方式实行岗编适度分离,实现精简职能弱化和规模较小事业单位,“用周转编制”释放编制资源。通过创新管理举措,有效服务和保障了党委政府中心大局,切实发挥机构编制执政资源、稀缺资源和源头资源作用。二是提升人才施展空间。坚持实施“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干部培养模式,推动干部人才下基层。在岗编适度分离政策引领下,全市机关事业干部人才奔赴线由脱贫攻坚工作向乡村振兴发展转换。创造性地开展岗编适度分离,派驻基层干部人才在服务中心、服务一线的实践中锻炼了才干、锤炼了品格,加深了对基层一线的了解,增进了与基层群众的感情,为人才储备提供了后备力量。三是提升人民群众福祉。岗编适度分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提高服务基层的质量、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岗编适度分离工作实施以来,一大批干部人才主动到基层一线,开展乡村发展、环境保护等工作,零距离服务基层群众,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力增强了服务基层能力,增进了人民群众福祉,提升了政府形象和口碑,群众满意度得到持续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