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断层、条块分割是基层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县域行政资源“这碗水”在县乡之间怎么舀。这次机构改革,浙江把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与省市县机构改革一体谋划、一并推进,把县乡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县域范围统筹调配资源,统筹县级部门和乡镇(街道)功能、职责、编制、人员力量以及条块运行机制,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新型基层管理体制。
一、统筹县乡功能,实行分类管理
浙江是资源小省,对资源集约使用、区域集聚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但乡镇(街道)“千人一面”的体制惯性,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乡镇(街道)的功能差异。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间就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次改革,浙江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根据资源禀赋、生态容量、产业特色等实际,从市县层面统筹确定每个乡镇(街道)的功能定位。如金华市所辖的东阳市18个乡镇(街道)中,经济型10个,导向是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人口集聚,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生态型5个,侧重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养生产业;复合型3个,主要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培育特色乡镇(街道)。在区别功能定位基础上,实行乡镇(街道)差异化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方面,突出“共性+个性”,一般乡镇(街道)设置9个综合性办公室和中心,规模较小的适当精简,经济较发达、人口规模大、基层治理任务重的可适当增设1、2个。在统设“共性”机构(党政综合办公室、党建工作办公室、综合信息指挥室和便民服务中心)基础上,乡镇(街道)可在机构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个性化机构,如诸暨市次坞镇专门设置“融杭办公室”重点推进其“融杭接沪”战略。在编制调配方面,突出管住管活用好,加大统筹力度,允许县级党委政府在乡镇之间调剂使用乡镇编制。在县级部门派驻机构设置方面,结合乡镇(街道)实际,优化县级部门派驻机构布局,如经济较发达的乡镇一般按一镇一所(队)设置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市场监管所、综合执法中队等,其他可跨区域设置。
二、统筹县乡职责,促进乡镇担当
基层管理服务的任务十分繁重。有人说,乡镇走出了“没完没了”的收费型政府,又走进了“无所不包”的打工型政府——为县级部门打工,一些本来属于县级部门的职责,通过交办、委托、下放以及责任状等途径转化为乡镇(街道)的“属地责任”。这次改革,浙江认真落实“两个担当”(即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努力破解乡镇(街道)“流汗又流泪”问题,从体制机制上促进乡镇(街道)担当作为。在县乡之间,对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五大职责,以及规划、建设、财政、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都进行了细分,明确既区别又互补的职责事项。县级部门主要突出依法履职,强化专业性管理,乡镇(街道)负责综合性常态化管理。如衢州市衢江区聚焦基层反映集中、经常发生的审批服务、行政执法、社会管理等方面,梳理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共同承担且层级间职责不清事项157项,形成“部门职责乡镇配合事项清单”,通过描述具体工作情形,明晰部门和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将其作为县乡履职、监管和问责的重要依据;对于部门履职过程中需乡镇(街道)配合的事项,县级部门要落实相应的配套措施,保障乡镇(街道)开展工作。同时,推动调整完善县对乡考核办法,除对重点乡镇(街道)突出经济类考核外,一般乡镇(街道)取消招商引资职能及相应考核指标,腾出精力聚焦“三公一建”(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主责主业。
三、统筹县乡力量,强化整体合力
与繁重管理服务任务相比,乡镇(街道)自身力量单薄,通常是一人多岗、一人多责,“5+2”“白+黑”是常态;与此同时,县级部门在乡镇(街道)的派驻机构却是单兵作战,造成力量分散,条块“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本轮改革,浙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省级出台了《关于加强部门派驻乡镇(街道)机构干部管理考核工作的意见》,市县落实具体措施,推进人员力量向基层下沉整合,强化乡镇(街道)对部门派驻机构人员的日常管理,部门对派驻机构人员调整、任免需征得乡镇(街道)党(工)委同意,平时考核和年度管理以乡镇(街道)为主,切实增强乡镇(街道)统筹协调能力。如绍兴市柯桥区2271名部门派驻人员下沉一线,镇街可调配人员增加了一倍。同时,规范编外人员管理,整合条线协辅人员,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乡镇(街道)统筹指挥调配;同步整合各条线相关经费,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县(市、区)财政统一转移至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统筹安排,经考核后发放给条线协辅人员。从去年6月份开始,根据县乡机构重整、职责重构、人员重配以及业务变化、职权下放等实际,浙江开展基层干部履职能力提升“百日攻坚”行动。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联合部署做好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包括乡镇、街道干部、县级部门派驻乡镇、街道机构干部以及基层各类协辅人员)专题培训工作,通过专题讲座、学习研讨、巡回宣讲、案例讲解、现场观摩、技能比武、岗位练兵、视频教学、“传帮带”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全覆盖开展专题培训。截至去年9月底,全省共开展培训5654次,培训44.6万人次,实现了改革后乡镇(街道)人员培训全覆盖。在全员培训基础上,注重基层履职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基层干部从“要我负责”转为“我能负责”。
四、统筹县乡运行,提升治理效能
完成组织架构和机构职能的调整,只是解决了“面”上的问题,真正要实现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转变,还需要健全完善县乡协同的运行机制。浙江通过构建县乡联动的综合指挥体系,强化日常事项统一分办、行政执法统一协调、应急管理统一指挥、履职绩效统一督办。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机构与派驻机构联席会议、工作例会、联合执法、研判会商、定期通报、属地考评等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和业务流程,实行模块化作业,切实提高县乡机构运行效能。积极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以升级“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为主抓手,把审批服务全面延伸到乡镇(街道),推进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打造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全新工作模式,近六成民生事项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即可办理。顺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现代基层治理新趋势新要求,依托浙江政务服务一张网,开发使用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整合近100个条线信息系统和10多个移动终端和APP应用,全面推广使用浙里办、浙政钉,强化各类渠道信息的统一归集、分流,实现基层治理信息“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解决乡镇(街道)层面各类信息乱、左右协调难、上下不贯通等问题。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不仅记录相对人的信息,也记录履职者的行为,实现对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流程、全方位监管,推进县乡权力运行规范高效。
统筹推进县乡机构改革,改变了以往县归县、乡归乡的改革部署,增强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从体制上强化了“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基层反映,这样的设计和部署更科学、更及时、效果好。半年来的运行也印证,县乡之间的职责更加优化了,条块更加协同了,履职更加高效了,干部精气神更足了。有位镇党委书记说,这次改革真正使乡镇党委的“龙头”挺起来了,做到了重心下移,人员力量都围着问题转、贴牢一线干;群众身边经常发生的事,98%以上都能在镇、村层面解决,不少群众牵肠挂肚的事,都能办成、办好、办满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