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对标对表中央部署,安徽创造性贯彻落实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和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要求,创新运用统筹思维,探索建立“省级统筹、重点保障、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编制周转池制度,周转活化编制资源。
一、经验做法
聚焦我省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人员编制短缺突出问题,在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跨界运用金融存贷理念,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相当于“编制银行”),破解编制资源配置固化难题。在不改变各单位编制“所有权”前提下,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依托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将长期闲置的空编统筹起来,建立“周转池”(相当于“存款”),向教育、卫生等急需行业投放(相当于“贷款”),着力破解编制资源配置存在的“无编可用”和“有编无用”并存的“老大难”问题。
(一)在来源上依靠机构编制大数据平台,统筹全省存量编制。将机构编制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为机构编制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着力打造“四库合一”(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库、机构编制核查数据库、机构编制统计数据库、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统发数据库)的机构编制大数据平台,实现机构编制数据的即时动态、真实可靠和有效监管。编制周转池制度以机构编制大数据平台为依托,以全省常态化空编为资源库,以“云整合”的方式,统筹9万名存量编制资源,实现1万名编制进高校、6万名编制进公立医院、2万名编制进中小学。
(二)在管理上建立全省统筹工作机制,确保落实总量控制要求。编制周转池制度将省级统筹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调度、统一使用和精细化管理,既保证形成规模效应,又确保总量不超基数、人员不超编制“双不超”目标实现。全省普遍建立用编进人前置审核制度,实行“计划使用、年度申报+适时申报”,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向重点领域倾斜,严控职能弱化单位编制使用,为统筹使用编制资源创造条件。
(三)在投放上坚持重点保障,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在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中,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编制保障方式,将统筹的编制重点用于保障矛盾突出的教育、卫生两大领域。在保障对象上,向关键岗位精准投放,高校编制周转池重点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补充专任教师;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重点用于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护理人员;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重点解决乡镇卫生院招人难、留人难问题;中小学编制周转池重点用于临时急需和阶段性用编。
(四)在配置上坚持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严防资源再度固化。周转池编制周转期为三年,届时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单位使用周转池编制情况进行绩效评估,依据制度运行效益确定编制周转池“进退存废”。高校和公立医院在建立周转池的同时,利用原有编制配套建立“自建池”,当自建池编制有空缺时,使用周转池编制的人员有序向自建池流动,保证周转池编制动态活化、能放能收。
(五)在政策上坚持综合配套,有效发挥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编制周转池是一个制度体系,主要政策文件由机构编制部门牵头,会同组织、人社、财政以及教育、卫生等部门共同印发,同步明确人员管理、岗位设置、财政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周转池编制纳入岗位设置基数,使用周转池编制人员为所在单位正式在编人员,落实在编人员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制度。
二、改革成效
经过三年多持续推进,编制周转池制度已在全省高校、中小学、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全面推开。高校编制周转池,已覆盖全省本科高校和部分高职院校,核定周转池编制8220名,相应增加正高和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约3200名。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1351”制度构架,已覆盖省市县三级199家公立医院,核定周转池编制5.4万名、社会化用人员额6.6万名,相应增加正高和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约9600名。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依托县域内医共体,建立“县级统筹、乡镇所有、统一使用”的“县管乡用”用编用人机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在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基础上,再增加5%的编制建立编制周转池,采取区域统筹、保障急需、用后返还、动态流转的管理办法,核定周转池编制1.9万名,用于保障临时急需和阶段性用编需求。
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实践,为贯彻落实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探索新路径新方法,改革成效明显。一是在不新增编制总量的前提下,通过多元配置、一次使用的方式盘活存量编制资源,有效实现编制资源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统筹管理和动态使用,有效保障重点领域的用编需求。全省本科高校生师比全部达标;已建立周转池制度的199家公立医院床位与人员编制比达到1:1.3,基本满足了医院医疗服务发展需求。二是充分发挥编制在人才汇聚、人才激励和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特别是用于高校、公立医院的7万名编制和1.3万名高级职称岗位,释放了“招才引才有编制、培养晋升有岗位、选人用人有自主”的改革红利。三是通过同步落实与编制管理相衔接的干部人事、岗位设置、社会保障等政策衔接配套,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制度架构,实现了从单纯的编制管理向发挥机构编制全流程基础性作用的转变和提升。
编制周转池制度继中央领导批示总结推广、在我省召开现场推介会后,先后入选“2016年全国人才工作十件大事”、2017年国务院13项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之一、2018年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2019年又入选中央组织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中央宣传部12个“全面深化改革基层落实典型案例”,中央深改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落实情况总结评估报告》给予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给予深度宣传报道。
三、改革深化
编制周转池制度作为一项创新的制度,在建设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完善和拓展提升的方面。我们将下足“统筹”功夫、做好“存量”文章,继续深化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
一是提升站位看好制度。编制周转池制度是践行中央关于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和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提高编制使用效益的具体实践,是编制管理思路、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全面创新,是经济管理、金融管理理念在机构编制管理上的跨界运用。进一步学习研究制度理念,看透看准看好制度本质所在,努力让编制周转池制度成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战略部署的重要制度性举措。
二是规范完善推进制度。在开展制度落实情况总结评估基础上,扎实做好编制周转池的“进退存废”,规范制度运行,建立完善评估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防止编制资源再度固化,确保周转池制度动态活化、常态长效,切实把好制度用好,充分发挥好制度的作用。
三是拓展应用创新制度。编制周转池制度的成功实践,为推动更多领域拓展运用“周转池思维”提供了可能。我们将积极探索周转池制度在机构设置和领导职数配备方面的运用,着力打破层级领域壁垒,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同时,我省已在土地、能耗等经济发展控制性指标方面探索建立“重点项目要素周转池”,有关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们将充分发挥编制周转池制度性成果的推介引导作用,使其成为统筹使用各类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的新模式。